服务热线:0519-8528356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杏彩官方网【UAS】赵华丨连接历史与自然——遗址景观创新设计实践

时间:2025-07-12 20:26:47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杏彩官方网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遗址景观设计理念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物保护,而更加侧重于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关键载体,在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引领下,亟待破解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的难题。2022年4月,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启动,从31家申请评定、62家申报立项单位中,最终确定19家评定单位和32家立项单位,至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成为城市发展与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

  遗址景观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的兴起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遗址景观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遗址景观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第一阶段,以遗址本体保护为主,关注遗址的物质遗存,确保其不被破坏和消失;第二阶段,重视遗址与周边环境的整合,将遗址保护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第三阶段,新时代遗址景观设计理念已从单纯的文物保护转向更加全面的环境整体保护和展示,同时更加突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强调遗址景观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

  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早期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强调文物保护的首要性和紧迫性,即在文物面临破坏或消失的风险时杏彩官方网,应优先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提倡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以发挥其社会价值。加强管理则是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时代发展和对文物保护工作认识的深化,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和拓展,即“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在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语境下,遗址景观设计的基本逻辑发生重大转变,要求在保护文物本体基础上,实现遗址可持续利用,注重“活态传承”理念,鼓励通过创新设计手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还强调多学科协作和公众参与,故遗址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需要考古学、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生态学等跨学科交流互鉴。同时,公众参与也被视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环节,通过多样化展示和教育方式,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1)真实性原则 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尊重遗址的历史原貌,避免过度修复或虚假再现,意味着设计师需深入研究遗址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确保设计方案可准确反映遗址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内涵。

  2)完整性原则 强调保护遗址的整体性,不仅要关注遗址本体的保护,还要考虑保护周边环境与相关传统文化。

  3)延续性原则 要求遗址景观设计可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保证遗址的文化价值代代相传,需在设计中考虑遗址的长期保护和利用,包括环境监测、定期维护及可持续的管理模式。

  金沙遗址,作为继三星堆遗址后古蜀文明的又一中心,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商周时期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祭祀文化遗址。古蜀先民活动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可生动再现历史生活情景。依托金沙遗址原址建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30万m2,其中园林区面积约21万m2。公园集文物保护研究、遗址保护展示、古蜀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也是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

  公园设计通过打造太阳神鸟文化IP、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及营造浪漫诗意的景观氛围,生动还原古蜀文明的历史气息。同时基于“遗址博物馆”概念,将考古发掘现场、遗址保护展示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创造出集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大众科普教育、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使公园成为遗址与社会公众对话交流的公共空间。

  设计通过景观水系串联园区,呼应古蜀文明与水的密切关系,提升园区整体生态价值。融入大量乡土植物,如杜鹃、桂花等,既美化环境又重现遗址所在地的原生态景观,实现遗址保护与景观美化的双重目标,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空间。

  邛窑位于四川省邛崃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官窑遗址之一。设计采用“活态展示”理念,在保护原有窑址的基础上设置陶瓷制作体验区,让游客可亲身体验古代制瓷工艺,保留并充分利用遗址区依山傍河的地形,结合遗址本体、河流、村道、植被、院落等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展现古代窑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上述设计策略不仅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为游客提供理解古代制瓷工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直观平台。此外,设计通过对现状民居进行风貌和功能改造,为运营提供了新业态载体,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机构入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随着周边土地开发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彩瓷文化体验、文创设计研发、文博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文创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增收。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遗址主体距今3600~3000年。公园设计将遗址环境生态恢复与文化展示相结合,通过系统性规划实现遗址保护、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播的多重目标。将整个遗址区视为完整的生态文化系统,通过对田、林、路、水的整体环境整治打造生态格局层次分明、文化结构清晰的空间意象,形成生态和文化交相辉映的古城意境。

  设计特色在于通过生态修复重现遗址原貌,同时创新性地运用现代展示技术,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设计保留原有地貌特征,通过植被恢复重现古蜀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此外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创造出互动性较强的文化展示空间,让游客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蜀文明的历史风貌。

  通过对金沙、邛窑和三星堆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计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连接历史与自然的三大策略:①通过景观设计重构历史场景,如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利用水景和本土植物重现古蜀文明的历史环境;②利用生态修复重现遗址原貌,如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植被恢复和地貌保护展现大遗址的自然环境;③结合传统技艺展现自然资源价值,如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活态展示展现古代制瓷工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上述策略既实现了对遗址的有效保护,又提升了游客的参与体验,还增强了保护利用效果。通过将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历史景观,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为遗址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和谐共存。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公众参与已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和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一需求,金沙、三星堆和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均采取创新性公众参与策略,包括互动性展览、虚拟现实体验、考古工作坊等多样化参与形式。如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出“考古学家一日体验”项目,模拟发掘过程,让游客亲身参与,强化公众对于考古工作的理解。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定期举办“文物修复公开课”,让公众近距离观察和学习文物保护技术。上述创新模式既提高了公众参与度,又增强了遗址公园的教育功能,还放大了遗址公园的社会价值。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其周边乡村的协同发展是实现遗产可持续保护的关键。根据国家文物局2023年发布的报告,超过60%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乡村,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金沙、三星堆和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均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遗址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机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提升当地居民文化认同感;利用遗址特色发展相关产业,如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边发展陶艺产业,并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助力城乡经济繁荣。上述协同机制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构建多元价值阐释体系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核心策略之一。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引,遗址价值不再局限于历史和考古层面,而是扩展至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维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的研究报告,90%的考古遗址公园游客表示对遗址的多元价值认知有助于增强其保护意识。金沙、三星堆和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此方面均进行了创新性尝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技术,全方位展示遗址的历史价值;通过生态修复项目突出遗址的环境价值;开发文创产品以体现遗址的经济价值;举办文化活动以凸显遗址的社会价值。多元价值阐释体系既丰富了遗址公园的内涵,又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和欣赏能力。

  创新公众参与模式、建立乡村发展与遗址保护协同机制、构建多元价值阐释体系是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景观设计重构历史场景、重现历史环境、重塑历史风貌、重建场地精神,既增强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效果,又可提升公众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还可促进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应在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的基础上,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引,加强跨学科研究和活化利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环境,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1]杨建宇 . 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策略研究 [J]. 城市建筑,2021,18(31):195-198.

  [2]杜骞,曹永康 . 意大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活化利用指南》导读 [J]. 建筑师,2019(3):83-87.

  [3]邱建,张毅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其植物景观设计:以金沙遗址为例 [J]. 中国园林,2013,29(4):13-17.

  [4]蔡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十年回顾与实践思考[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4):14-19.

  [5]孙华 . 基于价值特征的三星堆遗址公园研究 [J]. 中国文化遗产,2022(6):18-29.

  [6]朱海 . 遗产活化视角下考古遗址公园遗产展示与保护研究 [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6):174-177.


标签:景观设计

【产品推荐】